为什么买了100平的房子,到手只有70平,30平被公摊了
公摊面积是怎么回事?公摊面积有哪些坑?还有取消公摊会怎么样?
在1952年之前,整个香港的楼房都是暗洞去买的,因为他用的是当时英国的法律,就是整栋房子是一个完整的产权,不能差,要么你就不买,要买你就买一栋,比如说我买一间呢,没法买,所以当时买房子根本没普通人,什么是普通人你就只能租,而且租也没有那么容易,当时的房租房价比是非常高的,几乎是10%,想租,你得先预支两年的房租,再加上一笔押金,再加上中间的提成,再加上税费,整一个算下来,租一次房子可能要达到房价30%左右,这就导致很多人租不起,所以当时得有专门的二房东出面凑钱,把整栋大楼都给租下来,再拆散了一点一点租给散客,当时的整个商业模式非常落后,商业效率非常低,普通人买不起房。开发商就少,干得也少,更多的就是买不起。
直到有一个人出现,把原有的模式撕开了一个口子,这个人叫吴多泰这个地产商
他的想法是,能不能按层卖整栋楼买不起,那我按层卖,一栋楼有五层,你只买一层不就便宜很多,这在当时可是史无前例的做法,五个人共有一个产权,那就大大降低了购房的门槛,用这个方式,他把两栋楼拆成十套去出售,几天之内就出售一空,可是这个方案依然是有问题,因为就算是按层去卖,每一层的价格也不低,一套90平的房子就得2万港币,当时普通人月收入才300港币,还是买不起!怎么办?
又有一个人,在1953年,他拿出两个创造性的发明,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,他叫霍英东
这两个创造性的发明,一个是楼花,一个是分隔,所谓的楼花就是期房,以前房子是盖好了再买,问题是资金需求量太大,有实力的地产商很少,当时只有英姿的大企业才有这个实力。
新房的供应就减少了,当时香港的住房非常紧缺,居住条件非常的差,而且就算普通开发商想盖房子,他也没有足够的资金,所以就卡在那儿,一边是想买房子没得买,一边是想盖房子,没钱盖儿,这个楼花一出来门槛就一下子变低了,大家可以买期房,你可以先预付30%的钱认购一间房子,售楼说明书就是当时发明的,也就是现在的户型图,房子还没盖,但你可以先选,这样的话,开发商就可以拿到预付款,加上自有的资金,就可以把这个楼盖起来,另一个发明叫分割,也就是产权分割,按层卖还是太贵,那么分成100户呢,门槛就降低到之前的1%,普通人终于可以买到自己的房子,那你说这个之前为什么不做呢?
因为有一个问题没解决,公共区域按户卖和按层卖是不一样的,按层的话,每层的面积是一样的,公共区域每个人都出1/5就行了,因为是平均再用,可是按户卖就不行了,每一个户型的样子,占用的面积都不一样,没有办法。平均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纠纷,到这里就引出了开头的概念,公摊就是大家按户型的面积分摊,你房子大就多分摊一点,你房子小,你就少分摊一点,这样的话就把一个只能批发的大产权变成了可以零售的小产权,每家每户都能买到自己的房子,开发商的门槛也变得非常的低。
我们知道香港地产四大家族吗?长和新地恒地、新世界都是那个时候兴起的,并且依靠这种先进的商业模式,最终战胜了英资的太古。
开发商多了,盖的房子就多了,开发商相互竞争,买家的房价,房租就逐渐下降,当时的香港居民的居住水平直线提升,后来大陆开设的商品房这一套就从香港那边借鉴过来,也就沿用了公摊面积,我们今天觉得买一个单间天经地义,买个期房也是理所应当,但其实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,这个是产权细分加金融工具的结果,也就是所谓的公摊面积,它是一个商业创新,如果不是公摊,你不可能拥有的独立产权也不可能这么早住上自己的房子,要么买下一整栋,要么你就租别人的,没有第三条路
这里有一个问题,既然是创新,为什么这么多人骂公摊?到底哪个环节有问题呢?
为什么同样是120平,有的地方可以做出一个四房,有的地方只能做出一个紧巴巴的小三居,因为公摊面积不一样
买房要注意三个面积
一、建筑面积,二、套内面积三、公摊面积
所谓的建筑面积,就是那个120看到的面积,你去中介那边问,一般也是默认报的建筑面积,而套内面积呢,就是你的实际居住面积,就是你拿个尺子在房间里面凉,各个房间的面积加起来就是套内面积,为什么会有这两个面积呢?
因为有公共区域,比如说电梯井、楼梯间、管道井,这些是要算到总建筑面积里面去的,然后摊给每家每户,这个就叫公摊面积。
建筑面积120,套内面积100平,那20平,就是你分摊的电梯井、楼梯间
你想要得房率高,记住两个诀窍,一个是数楼层,一个是数面积数楼层,就是,你看你这个房子一共有多少层,总楼层越高,实际的面积就越小,你公摊的就越多。
具体一点,总楼层七层以下的公摊一般是17%,到11层的公摊在14%,12到18层的公摊在百分之18,19到33层的公摊在20%,你说它为啥是这样呢?
因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,7层以下的楼只需要一部敞开楼梯间,7到11层的楼需要一部封闭楼梯间加一部电梯,12到18层的需要一部防烟楼梯间、两部电梯,19到33层的需要两部防烟楼梯间,加两部以上电梯,也就是说他的楼越高,它的公共区域就越大,你拿到的实际面积就越小。
一个五层的板楼和一个19层的塔楼,同样的120平,你进去感觉完全不一样,那数面积又怎么回事呢?
就是说两栋楼,比如说总高是18层,都是一梯两户,一栋是90平,另外一种呢,是120平,120平的得房率就更高一些,这个也是由消防要求决定,就是你的户型小,但是消防要求是不能缩水的,比如说楼梯长5.1米、宽2.6米,这个是固定的,这样的话!小户型的房子他摊的就多,还有这么多门道,但这些都只是信息差,这不是坑,你不懂的话,你问销售也会告诉你
公摊面积真正的坑在这两个地方,第一个你没法量房子,你可以量,但是公摊你怎么量?
所以这里就有个漏洞,要知道楼盘在销售前有一个重要的步骤,就是找专业的测绘公司实地测量,拿到测绘报告才能办证,可问题在于,万一有开发商和测绘公司心照不宣,违规操作,多写那么一丁点,你怎么知道你很难拿到这个报告,你比如说一共4000套房子,均价五万一平,那开发商每多出0.1平米的公摊,就多出来两千万。
第二个坑重复收费,就算测绘公司的数据没有问题,你怎么知道哪些地方是被化作公摊?
因为公摊的划分是没有统一标准的,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的,如果开发商动点歪心思,它是可以钻空子的,最典型的就是把消防应急场所画作公摊区域。收公摊的钱,然后呢,又把它改为车位卖给你再收你车位的钱,一个车位二十万,一百个车位就是两千万,易于两次,你呢,从头到尾都不知道,那既然公摊有这么多问题呢,取消公摊不就好了吗?
关于公摊面积,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
公摊面积太黑了,300万的房子,50万都要交给公摊面积,公摊面积太黑了,套内只有100平,取暖要按120平的收,我又不住楼梯间,凭什么要交楼梯间的取暖费呢?开发商在黑你公摊面积就是在让你多交钱,可是我们得多想想经济学的原理,取消公摊的取暖费能便宜吗?不能取消公摊,你的房价能便宜吗?
公摊到底是什么,它是装水果的纸箱子,是绑螃蟹的那根绳子,你说我买了一箱苹果,我要的是苹果,不是箱子,箱子为什么要赚钱呢?大哥,你不要箱子,苹果就不是这个价啊!螃蟹也是一样,当年有些自媒体,他说这个螃蟹绑根草绳就是为了多收你钱,太黑心了,但是没有绳子,螃蟹就只会卖得更贵,而且你怎么拿你不怕被夹吗?公摊面积也是一样。之所以是这个价格,是因为公摊过了,所有的价格因素已经折算过了,经济学上只改变计价方式,是改变不了价格的,想改变价格,你得看土地供应,你得看产业结构,你看人口结构,这些才是关键。
很多人总说取消公摊,取消公摊,真取消公摊的物业费就会从一块五变成一块八,房价就会从2万变成两万五还是那套房,但是对你来说就不一样,因为以前你可以告诉别人,我买了一套100平的房子,结果一取消公摊就说,哎,我买了个70平的,听起来有点小,虽然还是那一套房子,公摊本身没有好坏的,公摊越高,居住环境就越好,但是也意味着实际面积越少,公摊越低,实际的得房率就越高,但是也意味着居住环境的缩水,钱只有一份,永远要在更好的环境和更便宜的价格之间取舍。
如果完全取消公摊,就可能出现另外一个副作用,走极端,不用考虑公摊了,那我就只追求套内吧,公共区域可能会偷工减料,或者没有那么多积极性或者设施配套。很少楼梯间只能进一个人,电梯只能挤进两三个,最后的结果就是舒适度会大打折扣,所以公摊面积更好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呢?是增加一个参数。
比如说重庆,2002年重庆出台重庆市城镇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,明确规定商品房现售和预售要以套内面积作为计价标准,也就是说,当地的房子是同时拥有套内和建面两个,一度你去买房的时候,销售会告诉你套内的单价和建面的单价,这样的话,不同的楼盘,你就可以很直观的比较公摊面积,公摊面积不透明才是坑。